目前,教育領域“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已經全面展開。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綜合改革司等負責人,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近期召開的教育事業“十五五”規劃研討會上做了專題報告,強調了“十五五”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意義,分享了高校應當在“十五五”期間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持續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的見解。
對于高校在“十五五”期間需要抓住的機遇和將面臨的挑戰,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
例如,北京大學原校長林建華教授強調教育體系必須服務于國家和社會,教育必須充分釋放人的創造性潛力。他提出應從人的成長角度審視人工智能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發展與成長環境。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的改革實踐已經超出了許多教育理論的解釋范疇,教育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教育思想亟需有所突破。
在學校層面,各大高校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并通過官方渠道透露了學校的重點任務。
#南京大學
談哲敏校長強調,從五方面做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
1)將規劃編制過程作為了解學校、了解全國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重要契機,準確把握未來發展趨勢,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升規劃的科學性與戰略性;2)著力提升高層次人才的自主培養能力,要強化科技自立自強,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要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3)加強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要立足實際,科學謀劃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深入思考人才引育策略,明確人才集聚路徑,切實提升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實際成效;4)要充分考慮教育公平問題,探索建立更加合理、可持續的資源配置機制,助力構建更加均衡的高等教育體系;5)系統謀劃國際化發展戰略,主動融入全球高等教育體系,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組織、聯合科研平臺建設,推動學科國際化發展,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與學術影響力。
#東南大學
孫友宏強調,東南大學需從三方面入手,高位推進“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一是要以服務國家之心做規劃,逐條研究、逐項落實,錨定2027年、2030年、2035年三個重要時間節點,充分體現引領性、前瞻性與科學性;二是要以務實創新之心做規劃,堅持問題導向,謀劃重大發展思路和改革舉措,提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同時要富有張力和豐富想象力;三是以協力協同之心做規劃,堅持“全校一盤棋”,強化校院貫通和部門聯動,牽頭單位、工作組做好動員和任務部署,各部門做好及時響應、積極配合,各院系做好分支規劃;四是以開門開放之心做規劃,要解放思想,放飛思維,匯聚廣大師生、校友、社會等多方智慧力量共謀“十五五”發展藍圖。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
學校要以《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教育強省建設規劃綱要》為核心依據開展“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緊扣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戰略,確保規劃方向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在具體措施上,學校上下要研判內外環境,堅持目標導向。依托教育強國建設等項目為支撐,加快AI賦能教育教學,積極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科學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專業設置。集中力量攻堅國家“三大獎”和省部級一等獎,以更開放的視野和格局搶抓機遇,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地見效。強化使命擔當,堅持特色發展。勇于直面學校發展難題與瓶頸,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強化航空航天特色,凝練通航特色發展路徑,拓展低空經濟發展賽道,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
#中南民族大學
校長劉義對學校“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統一思想,充分認識規劃對學校發展的戰略引領作用,明確改革發展目標任務;二是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提升辦學質量為核心,科學設計關鍵指標;三是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立足一流目標,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執行落實,嚴格貫徹“無規劃不預算、無規劃不建設”原則,確保規劃與目標管理緊密結合。
#吉林師范大學
學校提出,要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引領,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緊跟國家政策,與兄弟高校對標對表,確保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前瞻性。要聚焦品牌特色,精心凝練,做好項目化推進,構建一批有高度、有目標、有亮點的辦學品牌。要優化學科專業設置,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扎實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要強化科技支撐,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天津師范大學
校長鞏金龍強調,要充分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以“全景式”調查研究精準識別發展堵點,在分類發展背景下找到特色化發展路徑;要突出改革創新,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撬動發展全局,推動學校事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目前,我們尚未發現省教育廳等教育主管部門層面,對高校“十五五”規劃提出的指導性文件或政策。但結合“十四五”規劃重點及部分省份已公開的規劃調整方向,可梳理出以下與“十五五”規劃相關的政策趨勢和重點內容:
1)規劃編制原則延續性
強化國家戰略對接:各地“十四五”規劃中普遍強調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如長三角一體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等),預計“十五五”將繼續深化區域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機制,推動高校與地方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突出數字化與產教融合:浙江省“十四五”規劃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改革”,重慶市規劃明確建設“智慧教育新生態”,未來可能進一步強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應用。
2)高等教育布局優化
區域協調發展:中西部省份(如廣西、重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優化高校空間布局,引導資源向省會及區域中心城市集聚,“十五五”或進一步推動跨地區高校合作與資源整合。
類型差異化發展:浙江、重慶等地強調分類建設高水平大學(如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術型),未來可能細化分類評價標準,避免同質化競爭。
3)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
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多地“十四五”規劃提出建立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淘汰低質專業,新增新興交叉學科(如數字經濟、生命健康等),預計“十五五”將完善學科動態評估體系。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教育部“十四五”規劃強調“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未來可能擴大實施范圍,完善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
在調研了30余所高校“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情況后,華中科技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劉獻君撰文并建議,高校可以從深刻認識戰略規劃、精準分析學校環境動態、創新規劃研制范式、實施戰略閉環管理等四個方面入手,做好“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
例如,對于戰略規劃的深刻認識,其意義在于大學管理者將之與學校的質量提升和長遠發展緊密相關。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前身為華中工學院)從1956年制定《華中工學院1956—1960年綜合規劃》起,通過三階段規劃實現了跨越發展,從一所默默無聞的大學,發展為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位居國內前列的優質大學。
正如前文所述,分析學校環境動態也是各所高校在現階段提出的重要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上,尤為重要。中央“十四五”“十五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表示,“跟‘十四五’相比,‘十五五’最大的變化就是在規劃編制階段,國際環境發生了比較重大的變化,挑戰和不利因素明顯增多。”在國際環境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確定性陡增;從國內環境看,將持續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短期問題和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交織。
高校的辦學定位、發展目標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對于“雙一流”高校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需重點關注國家戰略需求、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等。而地方應用型高校則應著重把握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脈絡、人口出生率變化趨勢,以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等關鍵點。
高校規劃研制還需突破傳統范式,構建創新機制,摒棄“高、大、空”傾向的目標,轉向具體可測、有限聚焦的量化指標。同時,要構建“制定-執行-評估-調整”的完整鏈條,實現規劃編制與實施監督相結合,做好戰略績效的常態化監測機制,及時校準偏差,形成“規劃引領實施、實施反饋規劃”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戰略管理的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