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習春風輕拂面,獵獵紅旗展京華。
3月10日上午,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前,前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閉幕會的委員們紛紛合影留念。笑容掛在臉上,不舍留在心里。
今年是本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最后一年。回顧這5年,來自34個界別的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會聚一堂、共商國是、履職盡責。教育,是委員們最關心的領域之一,他們用一份份提案凝聚起了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力量。
立足長遠 胸懷“國之大者”
不管是著眼當下,還是放眼未來,教育既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也是人才培養的主要依托,其地位和作用越發凸顯。
5年來,全國政協委員、東北大學原校長趙繼以第一提案人的身份提交了10多份提案,涉及教育、經濟、民生等多個領域。從教育界政協委員的身份出發,趙繼提交了“雙一流”建設、教育評價改革、教育信息化等多份提案;從來自東北的政協委員身份出發,趙繼提出多條支持東北振興發展的建議;從專業背景出發,作為全國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趙繼多次呼吁國家重視裝備制造業基礎再造和關鍵領域的扶持以及后備隊伍的培養。
“教育界別委員有一個特點,來自知識界,我們的發聲更多站在人民的立場,科學理性、客觀真實,以切實解決問題為目標。”趙繼說,今年是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的最后一年,不僅要把今年的履職“作業”做好,還要把5年的工作梳理總結好,把政協委員的履職作業書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書寫在教書育人的課堂上,書寫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上。
“5年來,我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是‘雙一流’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說,聚焦“雙一流”建設,不要“一把尺子量所有高校”,高校要在各具特色的優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
在王焰新看來,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國家需要什么,教育就要研究和解決什么問題。“5年來,我更加注重以樸素的人民情懷、更宏觀的學術視野,來思考和研究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理解和把握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作為深耕職業教育的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的目光更多投向職業教育,關注職業教育生均經費、教師隊伍建設、產教融合等多個話題。她提出的不少建議被吸納進《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中。
5年來,許玲一直走在履職路上。她跟隨全國政協調研組,前往全國各地考察職業教育,東三省、長三角、西部地區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她還調研了廣東省內的十幾所職業院校,積累了大量一手數據,真切感受到職業教育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經歷,讓我實現了從‘做什么’到‘怎么做’的建議方式的改變,在更高的站位去思考問題。”許玲說,以前都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提出應該做什么的建議,現在會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去思考怎么做的問題,為政策的落地提出更具體的操作路徑。
著眼現實 求解民生關切
教育承載了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直面老百姓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委員們擔責于身,履責于行。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而在此之前,電視屏幕里、公交站臺上經常可以看到培訓機構的廣告,培訓市場亂象頻生,社會反映強烈。
履職第一年,全國政協委員、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劍萍就把目光聚焦在培訓機構治理上,他提出規范社會培訓機構發展的關鍵在于依法治理,要注意統籌施策、分類施策、精準施策。此后,他連續多年提交提案,從風險防控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作為來自教育研究機構的政協委員,提案既要有專業高度也要務實,提建議不能想當然,必須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同時,建議要有系統思維,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李劍萍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扎根基礎教育40多年,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最關心的還是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他連續4年為“縣中振興”發聲,提出省級人民政府和地市一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擔當起責任,嚴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嚴禁高中階段跨地市招生。這些建議還被吸納進了縣域普通高中發展的相關文件中,這讓唐江澎十分欣慰。
置身于基層現實去發現問題,站在整個國家的層面上思考問題。這5年,除了持續關注縣中外,唐江澎還從小切口入手,提出加強專業校醫隊伍建設、在全國普遍推行實驗操作技能現場考核等建議,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貢獻智慧。
翻開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的履職“作業本”,教育類的提案占了大多數。糾正對勞動教育的偏頗、補齊學校美育工作短板、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始終是雷鳴強心中的牽掛。這些提案的背后,與雷鳴強長期奔走在基層教育一線,了解教育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密不可分。
“教育是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要替教育說話,為教育發展拓展空間,爭取更多資源來支持教育。”雷鳴強說。
聚焦關鍵 探尋高質量路徑
履職的每一年,教育都是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關注的重中之重。建立國家英才教育體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學歷;建設國家在線教育資源平臺;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一份份提案,直面教育改革發展所面臨的矛盾和挑戰,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步入發展新階段,高質量發展無疑是教育發展最突出的主題。聚焦教育各領域的關鍵環節,委員們深入一線察社情、訪民意,交上了一份份高質量的履職“作業”。
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關鍵支撐。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范大學校長劉仲奎持續關注教師隊伍建設。面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結構性短板,他建議鼓勵師范院校深化培養模式改革,將全科師范生培養與農村、緊缺薄弱學科等教師補充密切對接,為鄉村學校補充高素質全科教師。
基于調研結果,劉仲奎將全科教師培養的想法付諸實踐。從2020年起,西北師范大學招收已畢業的專科學生,進行為期兩年的本科階段的全科教師培養。“我們招收的大多是當地學生,讓他們本科畢業后進入當地農村中小學,希望探索出一條緩解鄉村教師結構性短缺問題的新路子。”劉仲奎說。
公辦幼兒園教師缺編問題是制約普惠性學前教育質量提高的瓶頸。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焱連續多年呼吁解決公辦幼兒園教師缺編問題,建議評估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缺口,統籌平衡編制分配,同時加大財政投入支持,保障公辦幼兒園教師工資收入。
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離不開各方的參與。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史家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革新里小學校長王歡深知家校社協同的重要性,多次建議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專業力量,統籌各方資源,建立層級化、專業化、系統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今年,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王歡備受鼓舞。“只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高質量教育體系中,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是不可缺失的一環。5年來,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持續關注老年教育。從重視老年教育的戰略意義到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再到設立國家老年大學,5份提案凝結著倪閩景對老年教育的深入思考。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步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關心老年教育就是關心我們每個人。”令倪閩景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老年教育越發受到重視,老年教育被寫入《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國家老年大學也在籌建中。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是一段彌足珍貴的經歷,今后要把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工作做得更實,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綿薄之力。”倪閩景表示。(本報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焦以璇 董魯皖龍)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