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設置聯動就業
對接現代產業體系和區域發展戰略,緊盯市場變化、技術趨勢、民生需求,科學分析產業、行業、職業、崗位和專業的關系,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同時,每年定期開展專業診斷與評估,將學生報考率、報到率、就業起薪水平等關鍵指標納入評估中,評估結果與次年招生專業和專業招生計劃數掛鉤。每年聘請第三方編制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結合專業評估結果和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近五年先后停招14個專業,預警5個專業,新增8個專業。近三年,專業第一志愿報考數與計劃招生數比例均在1以上,平均報考率為137%,平均報到率為92.9%。
二、課程改革面向就業
一是課程內容對接崗位標準。重構了7個專業集群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根據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遵循學生認知和成長規律,修訂1000余門課程標準。二是課改對接一線教學。近三年投入1500萬元,立項建設來自一線的教學實踐院級教改項目95個,院級以上在線開放課程立項400余門,支持18個廳級教改項目,形成了“兩種理論、三級目標、四個流程”的課程建設和改革模式。課程建設和教改項目全面支撐了“三教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助力學生高質量就業。三是技能訓練對接實戰。不斷探索創新現代學徒制培養、訂單培養、定制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引入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教師組建結構化教學團隊實施教學,近三年,來自116個企業的兼職教師承擔了193門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畢業生實踐能力溝通能力明顯提高,用人單位滿意度大幅度提升。四是拓展課程對接創業。課程建設專創融合,通過省級眾創空間培育創新創業項目,推進創新創業孵化與融資扶持,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創業本領,三年來,學生獲“雙創”大賽國、省級獎勵70余項,畢業生創業比例提高了3.1倍。
三、服務指導促進就業
一是改革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從行業認知、就業準備、職業入門等方面系統設計課程,組建由結構化課程教學團隊,多層次全方位做實就業指導教育。二是“一生一策”“一生一檔”做好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積極做好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幫扶指導。“牽穩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風箏線”典型案例入選教育部就業典型案例。三是采用智慧就業管理系統提高就業工作效率。實現了就業相關數據的采集、分析、推送和動態跟蹤的實時性、精準化,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機制建設確保長效
通過“就業—招生—培養”閉環式工作機制建設,各環節之間的有效聯動確保了人才培養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一是定期的院、系兩級招生數據分析、就業質量報告分析工作制度,讓數據說話增強了工作的責任感和壓力感,招生就業的閉環反饋機制有效保障學生“入口旺、出口暢”。二是常態化的行業企業調研、在校生學情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工作制度,學業預警、學分置換、第二課堂學分等管理制度,助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是招生就業工作專項績效獎勵制度,有效調動全員抓就業工作的積極性。
來源:四川省教育廳
2022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