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商場超市。作為食品的主要經營者,商場超市難免會出現一定數量的臨期食品。本次蘇州市市場監管局發布的《商場超市臨期食品優化利用指引(試行)》,明確了食品的臨近保質期時限可由經營者自行設定,但不得短于原保質期限相應的期限,比如保質期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臨近保質期為最后45天,而保質期在30天以內的,則臨近保質期為最后2-5天。針對商超工作人員,指引要求強化食品安全培訓,并將臨期食品管理納入培訓內容,設立相關管理人員。倡導商超健全采購制度,設立臨期食品銷售專柜或專區,優化標識,靈活銷售。并鼓勵商超加強與社會福利機構、慈善機構、社區等公益性組織對接,通過參與公益項目等形式合理利用臨期食品。
二是生鮮超市。生鮮超市主營的果蔬、肉類、水產品、熟食等普遍保質期較短,一般為1-7天。因而,新發布的《生鮮超市臨期食品優化利用指引(試行)》重點對生鮮超市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采購計劃以及倉儲計劃等給出具體指引,減少生鮮因各環節因素產生的損耗。同時,對經過嚴格把關仍可安全食用的余量食品,鼓勵生鮮超市積極參與構建定期網絡捐贈;開通線上交易渠道,探索短保質期食品“互聯網+”交易模式,借助同城自提或社區團購等方式,提高交易效率,減少浪費。
三是面向社區。“四個指引”中的《社區余量食品優化利用指引(試行)》,倡導社區建立捐贈需求對接機制,以構建“慈善超市”“食物銀行”等平臺的方式,為余量食品的來源和去向架起“橋梁”,促進其合理利用。調動志愿者或社區工作人員等資源,建立余量食品需求人員底冊,設立存儲場所以及細化銷售、分發或捐贈方式等。
四是學校食堂。學校食堂是集體用餐場所,用餐人數多、食用餐量大。《學校食堂反食品浪費指引(試行)》要求學校成立反食品浪費領導小組,強化領導和督促職責,加強對用餐人數、食用餐量的分析和評估,實行大小份、半份、拼菜和自助等供餐方式。倡導將節約管理納入原材料采購、庫房儲存、物流配送、生產加工等全鏈條,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提高食品原料利用率。倡導落實集中用餐陪餐等制度,發揮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引導學生愛惜糧食,文明用餐,并利用信息化平臺制止浪費,營造節約氛圍。
此外,在要求各地結合本地實際積極試行的基礎上,“四個指引”還鼓勵部門聯動、探索創新,構建更適合本地的反食品浪費及余量食品合理利用長效機制。
2023年4月7日
來源: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